发布时间:2019-08-09
近年来,化学氧化技术越来越成为国内有机污染场地修复的热门选项。其中,活化过硫酸钠作为一种广谱的高级氧化技术,具有高稳定性、高水溶性、无异味的特点,经长期研究和实践被证明对于多种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良v 好的降解效果,从而逐渐超过芬顿试剂(亚铁 + 过氧化氢),成为主流的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高级氧化修复药剂。
过硫酸盐用于环境污染治理,其实是近年来刚发展起来的新领域。特别是活化过硫酸钠从传统上用于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,到逐步成为中低浓度有机污染场地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,应用较为广泛,但相关理论研究仍显不足。本文在相关应用实例的基础上,分析了活化过硫酸钠的修复机理和相对于其他氧化药剂的比较优势,梳理了其在污染场地修复中应用的两种主要形式及多种活化方式,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。
过硫酸纳在水中能够电离产生硫酸根离子S2O82-,其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达+2.01V,属于强氧化剂。由于该过程在常温下反应速率低,因而氧化效果不显著。而在热、光(紫外线UV)、过渡金属离子(Fe2+、Ag+、Ce2+、Co2+等)等条件的激发下,过硫酸钠能够活化分解为硫酸根自由基·SO4-,其氧化还原电位E0为+2.6V,具有更高的氧化能力,理论上可以快速降解大多数的有机污染物,将其矿化为CO2和无机酸。
·SO4-的具体氧化机理为,从饱和碳原子上夺取氢,以及向不饱和碳上提供电子等方式实现。且研究发现,·SO4-在中性和酸性水溶液中较为稳定,在pH>8.5时,·SO4-则氧化水或OH-生成·OH(E0为+2.8V),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自由基链反应。
Gouttenye等的研究表明,酸性和中性条件下(pH 2~7),主要的活性自由基为·SO4-,在碱性条件下(pH>12),则主要为·OH。简言之,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,活化过硫酸钠均能够产生自由基,发挥其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作用。
活化过硫酸钠属于高级氧化剂的一种,其他类型的高级氧化剂还包括芬顿试剂、高锰酸钾和臭氧等。高级氧化剂在高温高压、电、声、光辐照、催化剂等反应条件下,通过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自由基,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加合、取代、电子转移、断键等,使大分子难降解有机物氧化降解为低毒或无毒的小分子物质,甚至直接降解成为CO2 和H2O,接近完全矿化。主流高级氧化剂的氧化能力(以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0计)从高到低依次为:·OH自由基>活化过硫酸钠>臭氧>过氧化氢和高锰酸根,如表1所示。
表1 主要高级氧化剂氧化电位比较
高级氧化剂 |
·OH自由基 |
活化过硫酸钠 |
臭氧 |
过氧化氢 |
高锰酸根 |
氧化还原电位/v |
2.80 |
2.60 |
2.07 |
1.77 |
1.52 |
其中,活化过硫酸钠是环境修复领域中的一种新型氧化药剂,具有高稳定性、高水溶性(常温下595g/L)、无异味的特点,在较大的pH值区间内都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。活化过硫酸钠适宜处理的氯代有机污染物包括氯代烷烃、氯代芳烃、以及部分含氯农药。相对于芬顿试剂、高锰酸钾等传统氧化药剂,活化过硫酸钠对土壤有机质、土著微生物群落的破坏较低,有利于修复后土壤生态环境功能的恢复。
在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原位修复中,主要是通过将活化过硫酸钠溶解于水中,将氧化药剂注入地下,实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去除。因此,原位修复一般需要在污染场地内施工若干口药剂注射井。为了提高药剂与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混合率,可以采用中心注射-周边抽出或周边注射-中心抽出等方式加快药剂在地下水的流动和循环。
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修复场地采用Geoprobe注射钻杆配备压力激活式钻头的药剂,从而实现药剂的压力注射。根据目标土层的特性,一般可采用0.5~5 MPa的压力范围。这种注药方式不需要安装注药井,直接用Geoprobe将钻杆压入目标深度注射药剂即可。适用于粘性土壤、粉质粘性土壤等渗透性较低的土层。
受限于地下情况的复杂性,原位药剂注射相对于开挖异位修复,其药剂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混合很难达到理想的均匀程度。在很多情况下,即便过量注射,也容易出现污染物浓度的反弹。因此,原位修复一般需要若干轮的药剂注射,每轮的周期一般需要一至数周(包括药剂注射期和反应期),直至最终修复达标。
在污染土壤开挖异位修复中,同样是通过活化过硫酸钠作为氧化剂对土壤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。不同的是,异位修复是将污染土壤开挖后,原地异位或异地处置。异位修复区一般需要在裸露的地面上铺设防渗层(可用HDPE膜或混凝土),以防止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。区别于原位修复只能注射液态药剂,异位修复主要有三种加药方式:
(1)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固体药剂,混合均匀后洒水养护。加药一般通过一体化加药混合设备(俗称“一体机”),加药与混合同时完成。洒水以土壤基本湿润为止。
(2)向污染土壤中添加溶解态药剂。需要先在开挖土壤四周砌筑围堰以防止药剂流失和扩散,随后可使用高压水枪等喷头向土壤表面喷洒药剂,并采用挖机等器械对土壤进行翻搅,使得液态药剂在土壤内均匀分布和发挥药效。
(3)部分添加固体药剂,部分添加液体药剂。一般是先添加固体药剂颗粒,充分混匀后,在表面喷洒液体药剂,随后进行覆盖保温养护。
异位修复与原位修复另外一个显著的差异是,异位修复可以先使用生石灰调节土壤的含水率,特别是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污染土壤,可以用生石灰快速降低含水率至适当水平;生石灰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作为过硫酸钠的活化剂。
一般而言,过硫酸钠主要有三种活化机理:热活化、Fe2+活化,以及紫外光助Fe2+活化。赵晨曦等人将活化过硫酸钠用于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,研究以上三种活化方式下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率。结果表明:
(1)热/S2O82-体系在酸性环境下石油烃的去除率较高,最佳参数为:pH=2,T=50℃,Na2S2O8=1mol/L(相当于质量浓度23.8%),反应时间为5天。
(2)Fe2+/S2O82-体系受pH影响较复杂,强酸性、中性或碱性环境都不利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。过量投加Fe2+或过硫酸钠会使体系中的SO42-相互反应,引发自由基猝灭,反而降低污染物的去除率。最佳参数为:pH=2,T=50℃,Na2S2O8=1mol/L,Fe2+=1mol/L,反应时间为5天。
(3)紫外光与Fe2+协同条件下,可以提高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。UV/ Fe2+/S2O82--体系的最佳修复参数为:pH=4,Na2S2O8=1mol/L,Fe2+=1mol/L,紫外灯照射为4天。其中,pH/ Fe2+浓度、Fe2+/S2O82—浓度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石油烃的去除率。
(4)三种活化方法下,土壤中的污染物均有去除。其中,紫外光与Fe2+协同活化方式的去除率最高,Fe2+活化的方法次之,热活化方法的去除率相对最低。
如前所述,在pH>8.5时,部分·SO4-可氧化水或者OH-,生成·OH-;在pH>12时,大部分自由基均为·OH-。由于·OH-氧化能力略高于·SO4-,因此,在碱性条件下,利用活化过硫酸盐产生的·SO4-和·OH-活性自由基,可以加快污染物的氧化降解。
目前实践中常用的生石灰(CaO)活化方法,结合了热活化和碱活化两种方式,形成碱热活化法。一方面通过石灰遇水放热,另一方面通过石灰溶于水形成的碱性条件实现过硫酸钠的活化。由于石灰取材方便、价格便宜,该方法实践中应用最为广泛。
活化过硫酸钠高级氧化法应用于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日益广泛,对于石油烃、挥发性有机物类,以及部分半挥发性有机物类污染均有良好的效果。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量加药和二次污染问题。
(1)过量加药:根据实践经验,目前在使用过硫酸钠进行环境修复时,普遍存在过量加药的问题。过量加药的原因,一方面是为了确保修复达标,另一方面,场地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千变万化,一次加药难以实现药剂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均匀分布,或者难以达到期望的修复效果,往往需要多次重复加药;在这个过程中,就容易产生过量加药的问题。再次,修复前期未开展小试-中试,或者试验不精确,也可能导致过量加药。
(2)二次污染:无论是原位还是异位修复,过硫酸钠氧化后降解过程均产生大量的硫酸盐、酸度或碱度(碱活化时),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盐碱化或者酸化。从而对修复后场地的利用价值造成损害。例如,低pH可能使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向地下水中溶出,增大迁移的可能性。又如,土壤的盐碱化限制了其用做绿化用途的可能性。
活化过硫酸钠高级氧化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石油烃类、多环芳烃类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修复。一般而言,该技术在修复效果上有保证,修复的周期也相对较短。过硫酸钠活化的方式主要包括热、光(紫外线UV)、过渡金属离子(Fe2+、Ag+、Ce2+、Co2+等),以及碱活化和碱热活化。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,采用生石灰进行碱热活化可能是目前最佳的过硫酸钠活化方式。